【三农聚焦】新常态下“三农”出路在哪里

  • 时间:2023-08-08 16:59
  • 浏览次数:
  • 来源:平凉市供销联社
  • 字体: [ ] [ ] [ ]
  • 分享:

来源: 每日甘肃网-甘肃日报  作者: 孙海峰 陈 泳

定西市安定区丰收的土豆让农民开心不已。近年来,定西土豆种植由传统种植向现代农业转变,从种植到加工,从内销到出口,土豆种植成为当地农民致富新路。(资料图片)记者张子恒

核心提示

当前,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。在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,怎样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,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,在城乡资源要素加速流动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?“三农”出路在哪里?

对此,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,一条路是推进农业现代化,另一条路就是城镇化。

本报记者孙海峰 陈 泳

调结构促转化强流通

当前,我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。今年,我省将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,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,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、资源利用率、土地产出率,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生产效益,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。

调整结构是我省农业工作的主线。农业的结构调整,稳粮是基础。依靠科技、提高单产,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,是我省实现“稳粮增收”总体要求的现实选择。

调整区域结构、调整内部结构,是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支点。今年,我省将以市场为导向,以效益为中心,在陇东、陇中围绕打造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,大力提升农牧结合的粮食综合保障能力和优质水果、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产出率;河西和沿黄灌区,推进以设施蔬菜为主的高效农田节水示范区建设;甘南等草原牧区,打造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。同时,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,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,大力发展草牧业,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,实施畜禽良种工程,加大对标准化养殖场(小区)的支持力度,推进规模化、集约化、标准化畜禽养殖,增强畜牧业竞争力;加快推进优质林果、蔬菜、中药材标准园创建和优势产业带建设,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;扩大马铃薯脱毒种薯覆盖面,使我省成为马铃薯主粮化国家主产区;加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建设,提高产业化水平。

目前,我省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不到50%,很多农产品基本上卖的是“原”字号。

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状况?我省将全面启动实施“十百千万”工程,用3-5年的时间,集中培育10强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创建100个左右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,打造1000个左右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,扶持10000个左右的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,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。

此外,纳入建设范围的龙头企业可以优先银行贷款和金融保险、优先上市融资、优先开展相关改革试点。外引内联将成为我省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的关键词,外引方面,我省将引进知名企业和名优品牌与我省优质资源高位“嫁接”,采用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,创品牌、上档次,增强市场竞争力;内联方面,我省将继续发展龙头企业+农民专业合作组织+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,用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,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,大幅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转化率。

农产品流通环节多、成本高、损耗大、效率低、 “卖难”和“卖贱”并存等问题,是长期制约我省农业发展、农民增收的瓶颈。

为突破这些制约因素,我省将用政策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,加快建设区域性与产地集散市场配套的农产品骨干流通网络,加快果蔬冷鲜库、中药材仓储建设,构建跨区域的冷链物流体系,年内建成县乡农贸市场100个;推广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“陇南模式”,鼓励电商、物流、商贸、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,推进合作社与超市、学校、社区、企业有效对接;积极融入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国家战略的实施中,扩大农产品出口份额;支持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,构建有形和无形市场结合、产地和销地匹配的农产品流通体系。

以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

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,科技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会带来农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。

“去年,我省累计建成785个区域和乡镇农技站,完成农机化新技术推广1520万亩,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2.7%。”省农牧厅厅长康国玺说。

为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,促进现代农业发展。我省将加快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,年内新增7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区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,破除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。用好技术创新驱动基金,鼓励以企业为主体、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承担等方式参与重大农业技术创新项目,促进农科教、产学研紧密结合。完善成果分类评价和激励机制,落实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人员激励政策。抓好49个县的3228个村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试点工作,为解决农业科技推广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提供经验。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,组织万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一线,开展旱作农业、测土配方施肥、保护性耕作、农机农艺融合、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,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%以上。

去年,我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.6%,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加快发展。

今年,我省将围绕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农业产业全程机械化,尽快研发一批适合我省不同地区、不同产品、不同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,提高农机的适用性、安全性、可供性;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整地增产措施,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和技术集成,提升主要农作物及牧草生产机械化水平。完善农机补贴政策,重点培育农机大户、农机合作社和农机租赁公司,为农民提供农机服务,解决家庭机械作业难题,提高农机使用效率,以机械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。

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

通过城镇化,可以进一步提升县城和重点小城镇聚集产业、吸纳人口等能力,加快农民就近在小城镇实现市民化,以此减少农业从业人口,增加农业从业人员土地等资源占有量,提高比较效益。

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,到2020年着力解决好“三个1亿人”的问题。省委副书记、省长刘伟平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,这既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,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安排。新型城镇化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城镇这个最大的内需潜力,而且可以通过吸收农村转移人口,有效增强城镇对农业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,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,推进以城带乡、以工促农,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、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、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,解决我省城乡差距大等结构性问题。

坚持规划引领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是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两大重点。

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。为此,我省将坚持以人为本,以全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,加快编制市县两级新型城镇化规划,确保城市、县城、重点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,其他小城镇覆盖率达到90%以上;扎实做好17个“多规合一”试点县的规划编制工作,建立统一衔接、功能互补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。

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涉及户籍制度改革,为落实好省委、省政府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,我省优先解决进城定居的务工人员落户问题,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。今后,我省将把落户重点放在县城和小城镇,把各类园区作为吸纳转移人口就业的重要载体;加快推进金昌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省级15个县、30个镇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,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。

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,我省积极探索“三农”出路,在统一思想中凝聚共识,在破解难题中提振信心,在发展变化中捕捉机遇,在深化改革中激发活力,必将用创新的思维开创“三农”发展的新局面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